会员中心

疫情将成为农批市场三十多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催化剂

2021-03-08

浏览量:

农批市场是城市居民“菜篮子”“米袋子”“鱼盘子”“油瓶子”的“压舱石”。如何打造智慧“新农批”“压舱石”,疫情将成为农批市场三十多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催化剂。

千呼万唤:“半遮面”

传统农批市场已跟不上新时代发展步伐已形成共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组织和专家,都已企盼多年,呼吁农批市场进行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升级,传统农批市场已经难以适应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农批市场问题突显,行业趋势波动下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批市场在一系列的变化面前显得无所适从,甚至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主要是传统农批市场自身的顽疾难以解决。

我国农批市场要改善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管理水平,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经营模式及管理模式的创新。然而,作为最传统、最落地的产业,制约转型升级的因素很多,转型升级并不容易。

    一场疫情,让农批市场这种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包括市场管理、交易方式等,与疫情防控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购物环境等高要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滞后、环境秩序差、管理粗放、信息化水平低,运营管理模式落后,食品安全和溯源体系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突出显现。

疫情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回答记者采访时认为,“纵向比较,这个问题几十年来有所改观,现在新建的环境就比较好;横向比较,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国内有现代化农批市场的样板吗?科技日报记者在“‘智慧农批’该如何建”一文中指出,知乎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乐观,呈现出“点上有亮点,面上仍不足”的现实,即国内个别市场建设得还不错,总体上逃不出脏乱差的普遍印象。

绘制蓝图: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这是国家“三农”的发展战略,也是农批市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后疫情时代,农批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农产品供应链分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关键一环,农批市场一直是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伴随着国内经济及消费市场的飞速发展和调整,对于农批市场在农产品整个供应链中的定位早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疫情,更是将农批市场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这也成为了督促农批市场加速升级改造的关键转折点。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从新基建的角度来说,农批市场的改造应该着力于实现‘智慧农批’。”

2020年,针对疫情对农批市场的深刻影响,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与时俱进,及时召开了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年会、供应链大会、零售市场大会等,为后疫情时代农批市场会诊。

会上专家指出,农批市场创新发展的方向,一是农批体系组织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集中在中间环节、模式和服务创新,将更多集中在两端;加强与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融合发展,各有所长,各取所需。二是加强价格发现、信息数据、金融服务、安全追溯等现代农批市场功能,实现信息化数字平台化发展,优化场内布局,增加仓配、加强供应链、电商等。

但是,农批市场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与会专家指出,把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新基建及“两新一重”项目,对冷链追溯服务创新给予更多的扶贫政策,推广冷链技术和设备设施,建设知识创新平台。地方政府在功能定位和规划上更加明确,尽量避免与城市“越来越近”的情况,强化邻避效应,增强政策落地性和可预见性,提高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表示,必须加强市场的数字化信息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支付,提高商户对接效率,通过市场内的交易数据、客流数据、价格数据、商户数据、活动数据等,达到食品安全追溯和商户交易体验的目的,为上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他同时指出,“批发市场的升级再造,要求的不仅仅是市场本身,它意味着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的方向提升管理水平。”

    后疫情时代农批市场信息化建设,在农贸联的供应链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批市场的发展。一是加强农批市场的研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一线市场企业家们的智慧和力量,总结经验做法,指导行业发展。二是企业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当前市场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三是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四是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五是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的运营能力。

有关行业专家指出,“智慧农批”的建设,尚待政策、资金、技术的介入。

供应链协同:全程可追溯

此次疫情暴露了农批市场在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方面的短板,即溯源体系更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既有围绕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建设的代表性溯源体系,也有生产企业围绕自身产业链进行的产品数据追溯,全程可追溯处于“掉链”状态。

新发地疫情暴发后,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指出,“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是市场里的食品是传染源,还是经过市场的人是传染源,所以要对市场里的人和食品全部进行溯源。对于人的溯源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所以对于物品的溯源我们需要强化一下。”

相比路过北京新发地的行人、驾驶员都能接到提示排查的信息,“出事”的三文鱼至今未能摸清来源。对农批市场而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食品溯源的重要性、紧迫性再次凸显。

    行业专家指出,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分离问题是长期以来的“痛点”,同时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也让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遭遇瓶颈。 

农批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当下,疫情蔓延,农批市场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

   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印发通知指导农批市场针对疫情防控加强食品安全溯源工作,进一步提升溯源能力。

其一,健全管理制度。结合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不同品类的食品特点,建立完善农产品溯源工作体系,通过督促经营者向供货方索证索票,向销售方供证供票,做到食品经营来源可溯、去向可查。通过鼓励市场内采用电子结算,进一步增强交易的可追溯性和准确度,逐步探索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溯源。

其二,推行注册制度。在批发市场试行卖家注册制和买家会员制,明确进场交易人员身份,进一步规范交易行为。批发市场应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电子结算,为交易便利化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其三,创新管理模式。鼓励引导批发市场商户细化农产品分级包装,搭建网络交易平台,推行从随机对手交易转变为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交易模式,支持场内交易商主动与大型配送公司对接,通过共享利用、集约化、信息化的专业服务,实现共同配送,提高运输效率。  

严格进场车辆登记制度,限制并逐步取消两轮车、三轮车及其他非配送机动车进入批发市场,减少人员聚集。

此次疫情,冷冻食品,尤其是国外冷冻食品成为防控的关键。北京盛华宏林严把“四关”,智慧监管让冷链食品不再“掉链”。

严把大门关。所有进入市场的运输冷冻食品的人员和车辆,必须提前24小时向盛华宏林报备。进口食品必须有进口报关单及入境检疫、批次核酸、消毒证明;国产冷冻食品,必须有批次检测报告及销售凭证、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

严格供货商管理。一是微信扫码,点击关注盛华宏林公众号;二是填写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司乘人员7日内核酸证明;车辆基本信息:车辆类型、车牌号、常用车辆供货商信息——供货商名称、信用代码、供货商营业执照、常用供货商。)

严格商品管理。国内商品——上传产地证明、司机及同乘人员有效期内核酸检测证明、详细地址。

进口商品——上传司机及同乘人员有效期内核酸检测证明、消杀证明、北京冷链平台二维码、报关单、进口检疫证明。

严格商户管理。市场经营商户,必须登录北京冷链溯源平台(微信小程序)注册登记,形成二维码,公布产品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食品安全的重点应在于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果、蔬、肉、蛋、奶的“前世今生”。她同时表示,要联动变化,协作配合,进一步强化属地的责任和市场主体化的责任。借疫情这个契机,让大家一起做示范、抓落实、重养成。

专家指出,在供应链方面,农产品供应链从田头到餐桌的标准化、品牌化等问题,仅靠批发市场环节是解决不了的。

精细化管理:打造品质农批

 

目前,我国农批市场批零混业,其引发的环境卫生脏乱差、市场周围交通拥堵、污染环境、管理方式粗放、溯源体系不健全、外来人口集聚治安压力大等问题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长期痼疾。传统农批向现代化转型升级虽然困难,但势在必行。

有关专家指出,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与零售分业的立法,尽快配套相应的管理条例,落实到地,分流批发与零售的人流、物流,避免疫情再次从农批爆发。

此次疫情加快推动农批市场转型升级,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批零分离。明确功能定位,取消批发市场零售功能,批发市场或市场批发区不再面向个人消费者开放。对于周边居民家庭采购需求,可通过建零售网点、或在市场内指定区域进行零售交易予以保障,确保市场正常供应。

干湿分离。通过经营业态不同、经营区域不同、通风相互独立、人员无法跨区、空间物理隔绝等方式,彻底实现干湿分离。

物流分时。车辆预约进场,严格进场车辆登记制度,限制非配送机动车进入市场,禁止非预约车辆进场,减少人车聚集。

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坚持扫码、测温登记入场,落实“四早”要求,做好市场内人员的每日健康情况监测报告并做好记录。安排专人加强巡视检查,督促场内人员全程佩戴口罩、手套。落实进货查验制度,强化食品溯源,实现交易链条可追溯,市场监管前端化,做到来源可溯、流向可查。做好市场各区域常态化做好卫生清洁和消杀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批零管理、干湿分离、生熟分离、买卖分离,批发和采购分区管理,以及卖家、买家和管理人员穿不同颜色衣服分类管理、购买第三方的消杀服务,食品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批发市场卖家注册制、买家会员制等等,新发地这些精细化管理措施,都是下一步转变的方向。

具体说,就是达到2009年商务部制定的《标准化菜市设置与管理规范》,落实2020年8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综合组发布的《农贸市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把市场精细化管理,变成一种标准,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北京盛华宏林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