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应有的祥和与安定,扰乱了春节的节奏,给春节披上了灰色的外衣,也在每个人心头上罩上了一片阴影。这场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加剧了人们对农批市场的各种猜测,同时将农批市场的短板和不足推向风口浪尖,彻底撕开了“皇帝的新装”,完全暴露在全国人民面前。一时间,农批市场成为众矢之的。
看不见的,决定了看得见的
每到节假日,人流、车流夹杂着汽车鸣笛声、机器轰鸣声与人的嘈杂声,熙熙攘攘宛如一条巨龙涌入农批市场,成了城市的一道节日“风景线”。
潮湿闷热的农批市场,氤氲着各种味道,海产干货的咸醒味儿,西式糕点的甜香味儿,花椒、八角等各种干调料的混合味儿,还有身边各种若隐若现的陈陈家常味儿…农批市场的烟火气,投映着农批市场的繁荣。
鲜鸡鲜鸭,鲜鱼鲜肉,冻鱼冻虾…每一样物产都是费尽心机来到你的眼前,都渗透着生活的温情。农批市场不动声色地孕育着更大的繁荣。
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让城市居民从“有什么吃什么”,到现在“吃什么有什么”,这些都是以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形成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晴雨表。
曾经如歌般悦耳的吆喝声,顾客与商户之间如老友般熟稔的交流谈天,农批市场见证了每一个温馨美好的瞬间,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征。城市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农批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了一个生活符号,同时也变成为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当疫情这只“黑天鹅”无情撕开“皇帝的新装”时,给了所有人雷霆一击,戳破了一个个我们自以为是的幸福,让每个人不得不在这无法置身事外的磨难中,开始自我审视和反思。
一场疫情,曝露了农批市场的短板!一场疫情,揭开了农批市场的顽疾!一场疫情,让更多的人看清楚,农批市场又双叒叕的问题,挑战了人们对农批市场认知的底线。
数说农批,痛并快乐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批市场经历了农产品流通体制不断改革演进的重要阶段,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农产品集散和资源配置中心,是带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鱼盘子”“油瓶子”。
——由圈地建市场到集团化发展,缺乏有效规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商品日益丰富,农批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世批联主席、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对我国农批市场的发展历程划分了六个阶段:自发萌芽阶段(1978-1984年)、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0年)、盲目发展阶段(1991-1995年)、规范发展阶段(1996-2001年)、质的提升阶段(2002-2008年)、集团化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农批市场由自发甚至盲目发展转变为集团化发展,但仍存在缺乏有效规划、监管无序、恶性竞争、布局不合理等。一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活跃地区,如北、上、深等城市,批市场数量饱和,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缺少农批市场, 甚至相邻两个县都没有一个农批市场,与实际农产品流通需求不匹配。
二是恶性竞争。由于批发市场缺少规划而过于密集,有场无市,还有部分市场为拉拢经销商产生了恶性竞争;三是布局不合理。早期建设的农批市场,当时还是郊外,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区不断扩大,郊外已成为城区中心。同时,由于利益驱动,市场的盲目、重复建设,更加剧了市场布局不合理性。四是与城市化发展进程背道而驰。如,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位于汉江区发展大道,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集海鲜、冰鲜、水产、干货等为一体的水产批发市场。市场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金额近5000万元,安置经营户1000余户。其周边3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汉口火车站、大武汉1911、CBD、建设大道金融街、西北湖和花园道等繁忙重要的建筑和场所。其毗邻城市交通枢纽、商务区、高密度住宅区,在武汉的城市化布局中格格不入。
纵观全国,诸多城市的核心区域都还保留有早期建设的农批市场,这些农批市场一般都存在着设施落后,脏、乱、差等诸多问题,无论从交通、排污、垃圾处理,还是防疫、市容市貌等各个角度而言,都是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背道而驰的。
此次武汉疫情的发生,正是位于人员密集的城区中心,增加了疫情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给防控带来了极大困难。
疏解非城市核心功能。然而,从中央到各级地地方政府,早就意识到农批市场建设由于当时形势需要和民生需求提倡“菜篮子”工程,在“谁投资谁受益”政策推动下,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快便在全国形成批发市场建设热潮,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遍布城乡、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这种建设热潮的背后,忽视了有效规划。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批市场不再是城市核心功能,疏解非城市核心功能的制约势在必行。因此,全国许多城市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批市场拆迁。如成立于2003年6月的北京市昌平区城北回龙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是京北主体量最大、交易额最高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多个地区,于2016年3月完成整体拆除。
——由数量稳定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准入退出机制尚未建立
30多年来,我国农批市场数量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多到少、最后基本稳定的过程。现在,我国农批市场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约4400家,但交易规模不断变大。其规模、交易量、交易额在世界名列前茅。
交易量交易额迅猛增长。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底,整体销售额翻了8翻。从亿元以上农批市场总成交额看,2000年仅为3665亿元,2016年增长到约4.7万亿元;平均每市场成交额从2000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约23亿元。
从业人员数量庞大。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底,经销商共计214万个,涉及从业人员约646万人。
向规模化发展。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底,单体市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全国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批市场已超过1700个。
准入退出机制缺失。由于缺少农批市场的准入机制,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存在劣质甚至违禁商品的交易。不具备经营能力和没有经营资质的圈地市场堂而皇之发展成为农批市场或伪市场。据媒体报道,疫情之前的华南海鲜市场除了正常售卖海鲜水产品之外,还会售卖獾、竹鼠、刺猬、蛇等野生动物。甚至存在孔雀、蝎子、狐狸、果子狸、梅花鹿、活狼仔等动物的活杀现宰、速冻冰鲜、送货上门、代办长途托运等经营业务。这反映出,很多老旧农贸批发市场职能简单、疏于管理的问题,只能提供硬件薄弱经营场所,对经营者和经营商品缺乏准入检查和监管,难以保证货源的品质和安全。二是由于目盲建设,谁都想分一杯羹,有的农批市场就花巨资或采取不正当手段从其他批发市场拉拢经销商的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不仅给竞争双方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产生不利影响,波及上下游农产品经销商、消费者、生产者等多个环节。
此外,临时批发商的流动性大, 不利于政府、市场进行监管,食品安全隐患大、难以追溯等问题,也亟需通过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加以解决。
——保障有序有力和搞活一方经济,应急保障亟待加强
我国农批市场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中心枢纽和主要渠道,对保障城市供应、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和让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我国农批市场的建设,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市场,带动一片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的作用。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与他们重视批发市场的建设有密切相关。
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全国经由农批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一些大中城市,经由农批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甚至超过了80%;不同层次的农批市场在城乡农产品流通、交易和确保城乡市场供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然而,这次疫情也充分暴露出一些城市的农批市场应急保障能力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和储备。
北京新发地等相关批发市场受疫情影响而暂时休市,对部分地区鲜菜生产、贮运造成了一些影响,都让农批市场安全与否、农产品供应链是否完备和储备等问题备受关注。
此次北京新发地疫情,充分暴露出农批市场在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方面的短板。如何完善传统农批市场的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是农批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产品流通设施体系建设滞后。农批市场疫情暴露农产品流通设施体系滞后问题。
如何建设与现代都市相匹配的干净、卫生、现代化的农批市场,业界专家学者指出,批发市场脏乱差问题由来已久,在这个人流密集的地方,似乎依然未能摆脱脏乱差的固有形象:这里常年充斥着商贩叫卖的声音,蔬菜、水果、肉类、生鲜应有尽有,在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污水横流、噪音污染、蚊虫滋生、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
究其原因,是不少农批市场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那么多的停车位及下水道等污水处理设施,而农批市场经营管理者往往缺乏足够动力对那些陈旧滞后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
公益性属性定位不清;
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建设管理水平低;
流通成本高收益低。
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模式落后。据了解,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供应链条是这样的:农户(生产方)-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供销合作社)-一级批发商(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零售商)-消费者。
模式决定未来。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横向流程上看,供应链是指由消费者需求开始,贯穿从投入品控制到农产品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最后把产品送到终端消费者的各项业务活动;从纵向流程来看,供应链上任何环节的运转都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四流’所驱动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后,产品流通环节能够无缝对接,从而使‘四流’更加合理高效地运行。”
我国农批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主要资源汇集地和关键环节,运营和管理理念落后、功能单一,仍以传统的收取摊位、场地租金为主要经营方式,场内交易以传统“现金、现场、现货”的“三现交易”方式为主。因此,专家指出,农批市场亟待通过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贯通,从销售、流通等环节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打造出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新模式。
加强进口冷链追溯管理。为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海关总署会同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了《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已经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同意,于2020年11月8日印发,进一步完善追溯管理,做到所有进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立法解决食品安全全产业链问题。朝阳区人大代表、北京盛华宏林总经理吴玉芝参加商务部农产品市场线上座谈会时指出,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是种出来的、是养出来的,它是全产业链的安全。农批市场仅仅是全产业链中的一环,抓好食品安全是农批市场的重要职责之一,但仅仅依靠农批市场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共同监管。通过立法实现多部门联动,如农业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商务部门等,在种养植、加工、流通环节和最终的销售环节上,通力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力,才能根本解决食品安全全产业链问题。
——地位显著提升和作用明显加强,公益性建设滞后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批市场由最初的以零带批到如今的以批发为主,已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商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的功能。
公益性定位得到认可。中央1号文件连续11年针对农产品流通领域做出指示,在优越的政策环境下,农批市场公益性的定位得到认可。理论界对农批市场公益性定位的激烈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政策对农批市场公益性定位的明确。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首次明确提出鲜活农产品市场“公益性”的概念。
培育公益性农批市场。同时,商务部会同农业部等13个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实施动态监管,确保公益性市场效应得到持续发挥,对不能实际发挥公益性功能的市场要强制退出。
至此,农批市场的公益性进入备受重视的全新阶段。国家也在全国探索采取设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等模式,培育一批全国和区域公益性农批市场。
亟待立法。业内人士认为,若要真正建成公益性的农批市场,首先还是要对公益性下好定义,同时要推进公益性农批市场法的建立,有法可依并加强执法,让市场运行更加有序和健康。
疫情是把双刃剑,倒逼农批市场转型升级
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农批市场行业的变化尤为显著。疫情的冲击更是引发了整个社会对农批市场的高度关注。在后疫情时代,农批市场到底该如何打破僵局,持续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是把双刃剑,它给农批市场的批发、零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交易萎缩的同时,也倒逼农批市场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农批市场如何转型升级,没有明确方向,大多数都朝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而疫情后,信息化和数字化不再是唯一,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是企业更好更健康发展的利器,这也是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由于我国两次疫情的发生都与农批市场关联紧密。疫情爆发以来,农批市场成为了“防疫阻传播、流通保民生”的关键。相对于其他高风险地区,农批市场作为人流量最密集的场所之一,更是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如果防控不利,一旦出现感染病例,病毒就会“乘虚而入”。 因此,农批市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要算大账,更要会算细账
算大账,就是要讲政治、保重民生,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农批市场是重要的民生场所,关乎人命的日常生活,防控疫情,应多一些“小题大做”的警惕意识。
算细账,就是要落实精细化管理。有关行业专家指出,农批市场要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批零分离,干湿分离、生熟分离、买卖分离、批发和采购分区管理;买的、卖的和管理人员穿不同服装分类管理,购买第三方消杀服务、食品垃圾资源化的再生利用、批发市场卖家注册制和买家会员制等,这些精细化管理措施将是下一步农批市场转变的方向。
——聚势破局,赋能未来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作为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权威性行业组织,自疫情发生以来,在9个月的时间,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常态下,深化农批行业智慧之路”,积极组织全国农批市场和零售市场,连续召开了多次会议:树立信心、聚势破局;解读政策、共商大计;专家指导、行业交流;理论引导、个案分析;反映民情、了解民意…
政府有关官员、行业专家和农批市场负责人等参会热情高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纷纷为后疫情时代农批市场的发展,寻找“金钥匙”。
——烟火气浓,价格亲民
业内专家指出,农批市场转型升级,不要搞高大尚的花架子,少花钱,多办事,不追求形式,注重内容。要烟火气、亲民…
——农批市场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2020年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举办的数字化转型峰会上,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农批市场转型升级面临双重挑战。
内部升级:传统农批市场仍存在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和增值服务无法满足自身法发展需求,信息化程度低、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创新能力弱,尚未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销售收入下降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进行内部升级。
外部竞争: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应用,新的流通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加速渗透,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渠道分流严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业内人士指出,数字化转型,转变经营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但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掌握话语权,回归商业本质,才是最好出路。
北京盛华宏林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