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供需结构升级 十部门印发方案促进农产品消费

2025-07-28

浏览量:

 农产品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连着农业产业,促进农产品消费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7月27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市场监管总局 体育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十部门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着力激发农产品市场消费潜力,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方案》部署了9方面23条举措,提出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优化供给端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并从提升“三品一标”水平、推进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创新地方特色食品等进行了部署。

创新流通端方面,实施方案明确促进产供销精准衔接,拓宽线下消费渠道,对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等进行了具体安排。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发挥电商平台优势,提升网络消费质效,以及开展产销区域合作,加强协作帮扶促消费。

激活市场端方面,实施方案明确,组织专题科普宣传,倡导营养健康消费;强化品牌引领,增强消费信心;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加快内外贸一体化,促进消费内外联动。

实施方案还强调,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并对完善配套工作措施、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同比增长4.9%。(来源:新华社 人民网

行业解读:

一、政策信号:从“卖得出”到“卖得好”

相关部门首次把“流通效率”和“消费体验”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提出“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的系统打法。文件释放出三个明确信号: 

1、财政、金融、监管资源将向“产后商品化处理+全链冷链+数字分销”倾斜; 

2、国家层面将通过三大举措: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形成产销对接网络,拓宽消费渠道;

3、 鼓励各地用“同线同标同质”倒逼内外贸一体化,把出口品质转化为内销溢价。

二、政策核心:打通农产品上行的“难点痛点”

1. 流通网络重构:从分散到集约  

产地端:支持建设冷链集配中心,提升预冷、分等分级能力 

销售端:推广“店仓一体”“移动菜篮子”模式,推动菜市场标准化改造 

2. 产销衔接创新:数据驱动订单农业

建立产销大数据平台,推动“以销定产” 

支持发展订单农业、认养农业等新模式 

3. 供应链升级:向技术要效益

针对农产品损耗率高、分拣效率低、溯源成本高的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行业痛点,政策支持方向集中在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和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

三、企业方向:构建三大核心竞争力

文件中体现,流通、产销、供应链三条主线的政策红利主要集中在: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县乡村物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 ,“百展千县万品”、省际产销合作、直播专区打造,“同线同标同质”认证、追溯平台接入、全程质量控制等。

生产基地(含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企业、食品加工和出口转内销企业、电商平台和县域电商服务商等农产品产业链相关企业都将是利好政策获益方。在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助力下,未来构建核心竞争力应着力在:“标准化生产+数字化流通+品牌化运营”。